目前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旅途 新進典藏作品展』
展間在美術館一樓,美術館門票為30元
展期為2022.08.13 - 11.06
旅途 新進典藏作品展
Along the Journey: New Acquisitions
「旅途」之名,可視為與展出作品對話的關鍵詞,亦指往三個想像的方向:其一是旅途所觸發的身體移動、敏銳感知、對自我與環境的重新審視與覺察。其二,是每件作品的創作為藝術家開啟的未知旅途,以及身處其中的探索和努力。其三,是美術館與典藏作品之間,彼此在規劃與未知機緣之間邂逅的歷程。「旅途」一詞,亦是對觀者提出邀請。在觀展之前打開想像,在此隨著藝術家的目光,轉換視角,激盪對作品的多重觀看與思考。
《觸 2015004001 》
李茂成 2015 水墨、紙
李茂成的自然風景如果給人似曾相似的印象,那也並非特定景象的如實再現,而是經過其身體感知,對山、水、海景印象的轉化。
《散步的路徑》
蘇旺伸 2012 油彩、畫布
《窗外·海景(十三)》
倪再沁 2012 水墨、複合媒材、宣紙
此次入藏的倪再沁水墨創作,包含了1990年代與2000年以後兩階段的作品
我們可見其在主題、佈局、筆觸、墨染、形式上的變化與嘗試,以及其中不變的,對台灣地景與土地的關懷與描繪
《玻璃珠遊戲的秘密》
李子勳 2004 壓克力顏料、噴漆、木材、塑膠、金屬、登、馬達、機械、裝置、玻璃珠
李子勳的創作藉由綜合雕塑、繪畫、建築、劇場設計等多重形式,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傳達給觀者。《玻璃珠遊戲的秘密》是李子勳為探索宇宙運作的內在規律,所虛構設計的一個時空場域裝置。
《私密的物件》
李子勳 2003
打開自我潛意識的抽屜,將藝術家珍藏的種種記憶圖像並置
由此串連、建構出一個自有內在邏輯的微觀世界
《童河》
徐瑞憲 1999 機械裝置
以機械與動力裝置作為創作媒材,探討文明的意義
除了對自己生命情境的反射,往往也隱含對外在環境變化的關切
以陶瓷燒製的紙船造型,隨著機械裝置規律地左右擺動著
除了帶我們航向童年的美好時光,也在彷彿潺潺流水、嘈雜的機械運動聲響中,喚起我們河川、環境,與生存狀態早已改變的事實。
《躺下來的自畫像》
謝牧岐 1981 壓克力顏料、畫布、3D列印
《十二》
涅爾茲‧維爾克 2016
藍白塑膠帆布、風扇、木材、訂製電子零件和程式
德國藝術家涅爾茲.維爾克往往以日常生活物品作為創作材料
他使用了他從未見過,但在臺灣很常見的藍白條紋防水帆布,藉由動力裝置、程式編寫,讓無生命的帆布在有節奏的充氣與放氣過程中,產生人類呼吸般的節奏
可能永遠不會與藝術品或美聯繫在一起的帆布,因為這種奇特的韻律而產生迷人的氣息,進而從純粹的實用功能,轉化為藝術的可能。
《溢出的記憶》
李明學 1978 超市與超商物件
以便利超商常見的商品和不鏽鋼層架,依照商品的體積與色塊安排佈局,將同一款商品、不同品牌,分別放置於兩個相對的層架上。
觀者在參觀過程中可能會誤以為是相同的商品重複出現,仔細端詳後便可發現是有著相似外包裝的不同品牌。藝術家在此試圖探討視覺消費符號如何創造我們日常的慣習。
《動物火山》
蕭珮宜 1990 金箔、壓克力顏料、畫布
《葫蘆問》
李明則 1957
壓克力顏料、畫布
《電磁音景》
王福瑞 2012
鋁製支架、傳聲器、聲音裝置
利用技術以及錄音電磁波等方法,創造台北城市各處的電磁聲景
藝術家認為:電力的發明,帶來第二次的工業革命,電流在都市有如人體血管般地密佈漫流,若透過線圈將聽不見的、到處流竄的電磁波轉換成聲音,便有如聆聽都市獨特的電磁音景
於是具體存在,卻不可見且難以感知的電磁波聲音
旁邊置物區有三顆裝置
可以手部消毒後拿裝置靠近展品,會發出特殊的聲音
🔎展覽名稱│旅途 新進典藏作品展 Along the Journey: New Acquisitions
📍地點│10461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門票│全票30元
📅展覽日期│ 2022.08.13 ~ 2022.11.06
📅觀展日期│2022.10.01(六)
📃資料│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