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JPG

今天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展覽日期2020.11.21 ~ 2021.03.14
美術館的門票為30元,非常便宜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JPG

 

展場分為序曲、維安星球、全球化星球、實地星球、外交新碰撞星球、另類重力星球、脫逃星球、濱線運動、顛動地球
由於這個展太過深奧,我這小女子的領悟力沒有這麼高
所以事後上了他的官網再來細細研究這些展品的含意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到他的官網看一下
 👉🏻 台北雙年展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序曲 - 首先是一樓大廳的展品
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
Born in 1957. 墨西哥
這些機器怪物在帕瑪眼中都是有生命的。對作品而言,電力作為一股引動的生命力,更勝於一種客觀現象,那麼說它具有位格並不為過。本展以和這些不明個體的不期而遇為開場,至於它們是機器還是有生命則任人解讀。帕瑪就像不同「宇宙學」的轉譯者,甚至可謂外交家,善於用不同方式揉合材質與社會秩序。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JPG

 

《士兵(紅)》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
2001,木構造、電子電路、感應器與電腦軟體,尺寸視空間而定
費南多.帕瑪是位具有工程學背景的墨西哥原民藝術家,他所打造的怪奇機器結構物在入館處大廳穿梭流竄。它們每個都是電力、建材、納瓦(又名阿茲特克的文化族群)塑像的異種嵌合體。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JPG

 

《羽蛇神》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
2016,玉米、電腦軟體、電腦硬體、複合媒材,尺寸視空間而定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9).JPG

 

《Xi mo matlazacan ce cehce》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
2006,鋁梯、電線、電子電路與感應器,尺寸視空間而定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0).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1).JPG


 

全球化星球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夢:大家來把這顆行星給現代化吧!我們將共同生活在一個全球化世界裡。

《小確幸之河》黃海欣
2015,油彩、畫布,203×489公分
描繪我們徜徉其中的富足社會。畫面以全景呈現眾人分食蛋糕、享受按摩、五花八門的美好小物,以及遊樂園等情境,與此同時,各種戲劇性的事件──攻擊、地震、暴動──穿插並行,而後方的背景則可見到運作中的石化與核能電廠。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2).JPG

 

藝術家表示,社群媒體讓她同時體驗到愉悅的時光與可怕的事件。
這幅畫作如同一面螢幕,訴說著社群媒體網絡造成的全球文化所帶來的「百感交集」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4).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5).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6).JPG

 

《巴塞爾藝術展後》黃海欣
2020,鉛筆、紙,193×488公分
作品描繪的是藝術博覽會的撤展。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Art Basel Miami)則象徵文化與市場的全球化。在這件素描裡,博覽會關上對外大門,不再開放給大眾,藝術從業人員則忙著清理空間。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7).JPG

 

這類匆亂的景象在全球各地的藝術市場上屢見不鮮:先由美國的展會打頭陣,緊接著,亞洲的展會也隨即開幕,依次匯聚來自各地的國際畫廊、收藏家、記者與其他全球化的人們──不過今年例外,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這些人只好全都待在家中。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8).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19).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0).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1).JPG

 

《Yllux》讓.卡通百伊.姆肯迪
2012,紙板、電線、電池,102×119×93公分
作品的造形儘管依照藝術家的說法「隨意不拘」(aléatoire),組成的各色元素倒是其來有自。成長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姆肯迪,從小就對生活周遭常見的工具、包裝與器物十分著迷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2).JPG

 

《Simultium》讓.卡通百伊.姆肯迪
2009,紙板、電線、電池,179×50×51公分
銅是電路與數位螢幕賴以運作的必要元素,這個國家的整體經濟便是仰賴銅礦的開採;然而,在他所居住的城市盧邦巴希,不僅停電成為常態,也只能取得劣質的銅。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3).JPG

 

這一個展區有兩個藝術家
法蘭克.列布維奇 Born in 1975. 法國
朱利安.塞胡西 Born in 1977. 法國
塞胡西曾是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簡稱 ICC)的分析員,參與過波格洛大屠殺(Bogoro case)的調查。列布維奇為詩人兼藝術家。兩人共同以嶄新的手法結合藝術、詩學與社會科學,將其運用在國際司法案件的事實調查過程上。他們特別關注國際刑事法院早期的一個案件;當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民兵襲擊了依圖利省的一個小村莊,名叫波格洛。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5).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6).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7).JPG

 

《穆遵古(那些兜圈兜個不停的人)》法蘭克.列布維奇 & 朱利安.塞胡西
2016,裝置,磁性漆、磁性架、磁鐵、雷射印刷、簽字筆、亮光漆、中介者,尺寸視空間而定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8).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3).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29).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0).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1).JPG

 

藉由本次的雙年展,藝術家邀請觀者使用架子、磁鐵、標籤與色碼等,任意組成這些證據資料,透過圖像創造出新的敘事。
過程中,他們既是評斷證據的國際法官,也是策展人,正在布置一場短暫的展覽。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2).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4).JPG

 

《建築的鬼田》MILLIØNS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 & 約翰.梅);基爾.莫+彼得.奧斯伯恩
2020,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這件裝置展示與「西格拉姆大樓」(Seagram Building)有關的數據及空間資訊,這是一座於1958年竣工,由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設計的曼哈頓經典現代主義大樓。作品透過動態互動視覺化技術,呈現從開採原料的第一刻直到現狀的時間歷程,清楚顯露單單一座大樓的建築計畫,即涵蓋廣大的區域範圍。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5).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6).JPG

 

這件作品運用各式證據,藉由數位投影、原始地理及建築元素
闡述建築在這個星球上觸及的範疇,讓設計實踐擺脫抽象概念,而被更實際地理解為實地活動的類型之一。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7).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8).JPG

 

瑪利安.莫里
Born in 1972. 挪威
瑪利安.莫里的繪畫呈現自成一個世界的地景,融入不知名且未被描述的周遭景致。她的作品結合多種地圖、巴洛克風格地圖或當代用以探勘石油的地震區域圖。「它們分享著光明的世界觀,但也隱含某種未知元素,我們無法確知會找到什麼、在何處發現和這些發現背後的涵義」。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39).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40).JPG

 

《Folly Map (Harlequin)(瘋狂地圖(丑角哈勒奎)》瑪利安.莫里
2018,油彩、麻布,100×80 公分
作品對於什麼是我們認為地球上有價值的東西,以及人們決定探索、保存和利用哪些事物,提出質疑。
此作品也可被詮釋為片段破碎的懸置地景,從其自身土地「剝離」,置於某種夾層空間中,讓觀眾得以思考探索。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41).JPG


 

維安星球
對全球化的理想感到失落並覺得被背叛的人們,他們都會去哪裡?大致上,他們傾向去討一塊地、一道邊界或一座避風港,讓自己可以受保護,免受別人騷擾。這便是民粹主義提出的論調,如今此類運動已在許多國家站穩腳跟。這是另一場白日夢:獨立生活,忽視所有你所依賴的人類與非人類。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42).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43).JPG

 

《我的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分鏡圖)洪子健
2020,水彩、法國設計紙 180磅,每幅27.5×39.5公分。繪圖:陳瀅如
這項拍攝計畫目前還在前製作業階段,故事軸線也尚未定案,事實上,電影拍完、剪接完成後的版本,多少和初步的劇本或分鏡腳本會有所出入,因此目前的情節都是暫定的。在前製階段,可從分鏡圖略探敘事情節的起承轉合,也就是說,就像任何電影製作過程,故事發展可能且一定會有變化。分鏡圖所展現的是有發展空間的想法,不是已經石化的現實。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44).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46).JPG

 

《史蒂夫.班農: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尤拿斯.史塔
2018–2019,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現場有10個左右的影片播放,每個影片都會有介紹,有興趣的話可以停下來觀看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47).JPG

 

《史蒂夫.班農: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尤拿斯.史塔
2018–2019,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48).JPG


 

脫逃星球
某些極為富有的人有股衝動,想離開地球,轉而殖民火星。或者由於到達火星需要的時間超過預期,他們也可能會投資些「超人類」計畫,或找塊不受氣候變遷太大影響的地方,在那裡蓋一座地下碉堡。但這些解決方案都沒辦法跟被遺棄的數十億人共享。


 范柯.荷瑞古拉芬
Born in 1982. 荷蘭
這些題材全都不是來自我們習知的插畫、影像或照片,堪稱影像史上的重大切換。荷瑞古拉芬提出的問題是:今日實際構成影像的到底是什麼?為了讓我們看見,數據可以被轉換成像素。然而這種可見的形式完全取決於轉換的設計,旨在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資料。而今,機器(衛星就是一例)搜集數據,再把數據輸往其他機器。這些數據並不是為了要讓人眼視見時易懂或易辨認。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49).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1).JPG

 

《腐敗的空氣──第六幕》范柯.荷瑞古拉芬
2015,複合媒材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這個空間需要脫鞋子,走進一個以藍色燈光為主的空間
《亞秒級群集》這系列作品,探索的是極端超快速發生的金融事件。藝術家將一毫秒內發生的交易,逐一手刻下來,共刻出超過三萬個點,就這樣創造出一種儀式,將時間、瑕疵,充滿冥思的沉悶過程都帶進來了。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2).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3).JPG


 

實地星球
如果你知道全球化星球的現代化計畫正走入死局,那麼你會去哪裡?如果要按現代的生活方式,必須耗掉整整六顆地球的資源,那麼想生活在單一個行星的範圍內時,你該怎麼辦?
也許正是時候下定決心永遠著陸在地球上,並且看看我們可以一起居住在哪裡。當然,這星球是很不一樣的大地。若要登陸實地星球,必須學會用不同的方式看地球:把自己鎖定在臨界區內,並受行星界限的約束。由於「實地星球」的模樣目前仍很難理解,因此我們提出幾種接近它的方式。

《scape.unseen_model-T》張永達
2020,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地下室中庭陳設九支試管,作用猶如一座塑造「微觀地景」的工廠。確實,地景有部分是因為侵蝕而生成:水流或風帶走地殼的一部分,例如將岩石和土壤運往別處,創造了起伏地形。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4).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5).JPG

 

本次展出的儀器裝置以較小的尺度再造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溪水的湍流系統。其會擾動小塊岩石和沙子撞擊圓盤表面,刻劃出痕跡。展示尾聲時,岩盤將不再是平的,它們會順勢變化,如同一片微小的河床。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6).JPG

 

《牡蠣間》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 & 阿隆.夏貝)2020
靈感來自具有百年歷史的三合土技術──一種不需要水泥,而是混合牡蠣殼、糯米與麥芽糖的黏著劑。這件現地回應的全新裝置,運用廢棄的牡蠣殼,以其多孔的物質性重新想像臺灣水域的不同未來。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7).JPG

 

這個場合也開發讓參觀者的身體在經過改造的貝殼表面上休憩、同時享受在皮膚上用牡蠣殼進行去角質處理。當牡蠣的歷史滲入你的耳石裡,摩刷應可清潔肌膚毛孔中多餘的雜質,這麼一來,或許我們能在夢中隨著這些牡蠣進入一個全新的宇宙,不會耗盡土地資源。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8).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59).JPG

 

《山林中的藤蔓》武玉玲
2020,毛線、苧麻、棉線、銅線、絲線、琉璃色珠,尺寸視場地而定
她使用排灣族的「纏繞」(lemikalik)技法,循同心圓將部落貴族的生命記憶織串在一起,造就一處持續對話與聯繫的場所。她的創作實踐固然受排灣傳統所啟發,也回應著她和她的部落當前面臨的議題,不至於「凍結」在過去。其實 2009 年就有一個夾帶超級豪大雨的莫拉克颱風猛烈襲擊她的村子,族人被迫遷到禮納里部落。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0).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2).JPG

 

《生命軸》武玉玲
2018,回收布料、棉線、有機棉,500×120×100 公分。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3).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4).JPG

 

《植物系列》峨塞.達給伐歷得
2015,紙、鉛筆,每件38.5×26.5公分
觀察 是提高對臨界區敏感度的關鍵過程。峨塞作品中的植物、菌類及其他種類的草木植被,以極精準的細節呈現其幾何及重覆的樣態,即是這種觀察下的產物。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5).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6).JPG

 

他孩提時見過、觀察過的一些植物物種,時至今日,似乎已消失不見。
他因此創作出這份在自身精確觀察和雜揉回憶的想像之間擺盪的目錄清單。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7).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8).JPG

 

《種子將解放我們 II》慕尼.瓦希夫
2019,藍曬、噴墨輸出、翻攝文件,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孟加拉,稻米種植與分配是一部血淚斑斑的歷史,本作品將該國最大的一間社區穀物銀行保存的檔案文件和照片,跟稻穀和植物的藍曬法照片並置。英國殖民體系為供應世界市場,強行推動栽種靛藍植物和黃麻,孟加拉的稻米生產因而遭到削減。英國治理期間發生於1944年的飢荒造成不計其數的餓殍,正是因為食用穀物都被囤積在統治者手上。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69).JPG

 

為了這部作品,藝術家與研究組織 UBINIG 合作,該組織是由一群行動倡議者於 1984 年創立,旨在支持Naya Krishi Andolan新農業運動,目前涵蓋超過十萬戶農家響應。
新農業運動提倡在地、不使用化學藥劑的農業,以及地方特有的農業知識,以維護生物多樣性和工人的福祉。此作品邀請我們思考這些餵飽我們但我們並不生活其中的地區。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0).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1).JPG

 

讓–米歇.弗東+拉夏.莎提;COLLECTIVE,跨物種影像交會,2020
儘管人們習慣將萬物歸類到不同領域,但這個裝置卻嘗試探索電影如何以不同方式,想像、描繪並體現眾多存有間的交會碰撞。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2).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3).JPG

 

透過大量影片的擷取拼組,讓多元世界或多重宇宙的萬千主角,即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
藉此,我們邀請造訪者漫遊於匯聚詩意與感官圖案的螢幕舞臺之間,並感受驚奇。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4).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5).JPG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
2020,Kriska鋁製簾、雷射切割、烤漆鋼框,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本屆台北雙年展中,簾幕似乎已融入北美館的建築體,同時又與其自身形構出的宏偉幾何造型形成強烈與幽微的對比。簾幕將空間分割成不同區塊,在觀眾穿越的當下產生非物質化的空間,也誘發出此作品稍縱即逝的本質。藝術家認為,當觀眾走出展間,這些金屬鍊狀簾幕會形成各種應力的環境。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6).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7).JPG


 

另類重力星球
如果我們都同時生活在幾顆不同的行星上,便會從骨子裡感受到這些星體的吸力與斥力。不過這些力量並不像古老的占星學,而是顯示出一種奇特的地緣政治。我們必須適應這種地緣政治,並感受行星間的縱橫捭闔。

《巨神連線》姚瑞中
2016–2020,黑白銀鹽紙基相紙。每件18.5×23.5 公分
此計畫於 2016 年初啟動,含納了二百二十多座廟宇、墓園、公園和主題樂園裡的神像,這些都是由在臺灣的漢民族所作。藝術家因著迷於探究信仰系統如何運作,於每個階段為期一年半的時間裡至各地進行密集攝影。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8).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79).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0).JPG

 

《宇宙政治學的建築》尼可拉.波伊奇+達米爾.蓋姆林
2020,數位輸出於聚酯薄膜上、複合媒材,尺寸視空間而定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1).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2).JPG


 

外交新碰撞
承認我們住在不同星球,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想出一些程序,使我們能夠創造新方式,讓不同的行星打交道。現在是時候想像一下「外交新碰撞」了。所謂外交談判,是當缺乏最高權威的情況下,在衝突發生的前後所進行的程序。此工作坊的目的,是藉由各種不同的安排,讓不見得願意參與討論的人們能共聚一堂。

《地震外交學院》納薇恩.康–多叟
2018,不透明水彩、紙,每幅直徑280公分。
《地震外交學院》一作聚焦於1999年在數周內接續發生在希臘與土耳其的地震,標題的靈感來自這兩國在地震發生後所展現的互助合作,及其民眾相互產生的同理心。無論就政治或地理層面來看,這段非常時期都是一個契機,促使雙方攜手共同分享資源與相關研究,為將來可能發生的地震預作準備。很多人對那段時期仍然記憶猶新,本計畫希望能夠在創作的過程中納入這些記憶。並以一種較為泰然的心態,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3).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4).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展出非常非常多的作品,我這邊就沒有全部放上來
這篇文章已經很~長~了~~ 🤣
有許多都是動態影像的展出,所以我用相機大概也無法傳達藝術家要表達的內容,所以建議想了解的朋友們可以現場觀看
以下放一些剛剛沒有詳細介紹的作品們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5).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6).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7).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8).JPG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89).JPG

 

🔎展覽名稱│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10461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門票│全票30元
📅展覽日期│2020.11.21 ~ 2021.03.14
📅觀展日期│2020.12.06(日)
📃官網│台北市立美術館 https://www.tfam.museum/index.aspx?ddlLang=zh-tw
📃官網│台北雙年展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_台北市立美術館 (90).JPG

arrow
arrow

    記錄病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